我有话要说之包容

留学回来的半年,看到了许多事,有了很多新想法。大部分是价值观冲突形成的,当然,这无关国家,无关社会,只是限于我个人的小圈子里。

他人眼中的留学生

其实,这是个「期望与包容」的问题,说留学生只是借用了留学生这个热门词,另外我本身是留学生,能够站在这个群体里亲身体会。这个问题实际上存在很久了,比如以前的大学生,再比如,找你修电脑,修手机,修插线板,修路由器,修。。。这类问题,你懂的。

如果你读到了这篇博客,相信你对后者深有体会。实际上,任何人都肯定能在自己生活里找到共鸣,因为这问题实在太普遍了。

先看看下面这些对话:

1
2
3
4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英语肯定很厉害喽!”  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肯定什么都见过喽!”  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肯定懂得怎么一天内玩遍伦敦喽!”  
  ...    
1
2
3
4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怎么连这个单词都不认识?!”  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怎么连贝克汉姆都没见过?!”  
  “你出国这么多年,怎么连伦敦景点都说不全?!”  
  ...  

这一点都不夸张,都是经常发生的对话,或者人们对留学生的某种「共识」。

为了帮助你准确无误的领会其中的奥妙,我再写另外几个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对话:

1
2
3
4
  “你学了这么多年电脑,怎么连这点小毛病都修不好?!”  
  “你学了这么多年电脑,怎么连个网站都写不了?!”  
  “你学了这么多年电脑,怎么连PS都不会用?!”  
  ...  

可能你既不是留学生,也不是学电脑的,那我假设你是学金融的。请参考以下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:

1
2
3
4
  “你金融学了这么多年,怎么连个利息都算不出来?!”  
  “你金融学了这么多年,怎么连这个股票都不知道?!”  
  “你金融学了这么多年,怎么连个报表都看不懂?!”  
  ...  

其它专业的请自行脑补,你总能在你脑子里找到这样那样的精彩对话。

问题出在哪?

问题出在你我,我们对于陌生未知的领域 u(nknown) ,通过各种途径看到了解了一些方面 k(nown) ,我们根据这些仅有的印象却想当然地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:

1
2
3
任何或绝大多数 u 都具备 k 这些特性
具有 k 这些特性的肯定都是或绝大多数都是 u
某种程度上,u ⇌ k

我们有意识或没意识地就这么想当然的认为了,也许只有你被这些幼稚想法伤害的时候,你才能恍然大悟,才能想到你曾经伤害过的群众。

这种理论解释上面的那些对话,确实可以说得通,但是说得通不代表在理,不代表正确。

包容

人们缺乏一种包容心,一种对未知人和事的包容心。相反地是,人们对于这些未知反而期望过高,而当这种期望没有被满足,换来的不是包容,而经常是不理解,甚至鄙视、排斥,更甚至是一种“哈哈,你看你也不过如此嘛”的讥讽,继而满足自己虚荣心和背后的一丝自卑。

我们需要努力纠正的就是这种态度,需要培养的就是包容心。人非圣贤,人无完人。

案例分析

记得国内有个垃圾节目里,一个留学生去电视求职,且不说这类节目本身定位问题和主持人的傻逼程度,就说这个留学生因为「留学生」这个称呼,遭受到了在场所有人异常尖锐的怀疑,批评甚至人身攻击。我相信电视前的观众也有很大一部分持有和主持人一样的态度。现在仔细想一下,问题出在哪?

作为一个离开「祖国」一段时间的人,他被祖国人民震惊了,准确地说,他被现场观众和主持人和电视观众等所有人暴菊了,还暴出了血。

他没有想到,他不适应,他感到无所适从,感到三观崩坏,整个世界都在旋转。

要是我,我也晕倒。

当然亮点永远在最后,“同学,你是装得吧?”

后记

本来打算写一篇博客,可是这话题太大,一篇写不玩,索性搞成系列。

Comments

Comments